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 内容页

多城市初具“24小时生活圈”雏形 我国旅游经济进入复苏向上通道

时间:2023-08-08 14:52:31 来源:央广网 分享至:

央广网北京8月8日消息(记者 宋雪)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在“丰富文旅消费”方面提出: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规范创新发展,引导博物馆、文化馆、游乐园等延长开放时间,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24小时生活圈”。备受关注的“24小时生活圈”有哪些特征?目前哪些城市“24小时生活圈”雏形初现?我国旅游经济回暖趋势如何?

重视消夏经济 释放夜间消费活力


(相关资料图)

2023年以来,人们的旅游需求得到了集中释放,暑假期间,旅游市场更是延续了强劲复苏势头,夜间旅游已成为消夏休闲和避暑旅游的重要方式。“目前可以说,具备‘24小时生活圈’雏形特质的城市有上海、长沙、重庆、成都、南京等。”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博士赵一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夜间经济是以文化休闲和旅游消费为重要内容,其发展受便利的夜间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的夜间氛围和成形的夜间旅游吸引物等限制,起初主要集中于东部、南部等成熟经济体和热点旅游景区。

在赵一静看来,这些具备“24小时生活圈”雏形特质的城市应抓住夏季夜游黄金期、消费高峰季,重视消夏经济释放夜间消费活力。

夜晚的长沙街头(来源:CFP)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特别是接触型聚集性服务性消费呈现良好恢复态势,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1.4%。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为23.84亿,实现了国内旅游收入2.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3.9%、95.9%,居民旅游需求得到了集中释放、旅游出行大幅增加,带动了相关消费的扩大。

“目前各地消夏休闲的需求升级,夜间旅游创新了更多元的场景和产品。商圈、街区与文化场馆成为主要场景,城郊和乡村夜间休闲也进入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随着避暑山系生活蔓延城市,夜间消夏休闲‘野’味十足。”赵一静分析称,城市对于“24小时生活圈”的打造,不一定是要做新的增量,更多是要基于现在已有基础的空间场景,盘活存量资源做时间增量。此外,城市夜间经济的发展要继续坚持以文化为引领,不论是场景还是项目都需要更多的文化嵌入,完善夜间旅游休闲产品谱系,积极引导多样化供给,让夜间文化休闲和旅游消费有更多国民参与。

在丰富文旅消费方面,《措施》还提出,打造沉浸式演艺新空间,建设新型文旅消费集聚区。“相较于以往的街区和商圈,新型文旅消费集聚区更加重视场景的文化嵌入、文化内涵的新型展现和文化载体的创新。”赵一静认为,新型文旅消费集聚区“新”在更加重视夜间消费场景的打造和时间的延展,“新”在有更加多元的业态植入和活动营造。

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景(来源:CFP )

下半年中国旅游经济将持续回暖

今年以来,很多景区再现“人山人海”的景象。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下半年趋势预测》,上半年中国旅游经济稳步进入“供需两旺,加速回暖”的复苏向上通道。2023年下半年居民出游意愿和出游人次以及旅游消费人次仍将是回暖的态势,增速存在回落的压力。预计下半年全国旅游总人次差不多达到55亿人次左右,大概恢复到2019年的九成,而国内旅游收入大概能达到5万亿元左右,恢复到2019年的八成左右。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表示,文化和旅游的快速恢复,为拉动消费上升、促进经济复苏、提振发展信心,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下一步,将从两方面发力释放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力:一方面,着力完善政策环境。研究制定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另一方面,抓好平台载体建设。启动新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工作,使这些成为消费促进及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认为,整个旅游产业生态的恢复还需要一定时间,旅游市场的供给能力尤其是产品保障、服务能力等方面还没有完全恢复,容易形成新的供求矛盾,制约旅游业的高质量复苏。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市场主体,厉新建建议,延续对旅游企业的纾困政策,给这些逐步进入正常运转状态的旅游企业更多的支持。

措施调整方面,厉新建指出,要及时评估、科学调整限流、预约政策,从而有效释放供给能力,保障人们的旅游需求。此外,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开放环境下的发展。因此,除了出台各种政策措施激活国内旅游消费,还需花大精力研究入境旅游发展,推进解决入境游客反映突出的签证难、买票难等问题,真正建设好世界级旅游景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财富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